云仓代发货中的机器人配送
配送环节包含大量的管理要素,也涉及复杂的运筹和决策,如货物的配装和路线的选择,乃至整个配送中心的管理。在要求配送管理降本增效的当下,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。
机器人配送的实践
云仓代发货中的机器人配送
目前,智能配送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研究结果,以机器人配送为例的各类“黑科技”也层出不穷。
例如,2018年7月,京东公司无人配送站在西安落成并投入使用。该无人配送站面积为14.4平方米,能存储至少28个货箱及1台终端无人车。配送站运行时,货物由无人机送至配送站顶部并自动郵货,配送站内部将自动对货物进行中转、分发,全程由机器人操作,最后由终端无人车完成配送。
2019年3月,由菜乌网络公司自主研发的新能源快递无人车,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。据介绍,该无人车一次可装栽200多个小别包裹。
当然,机器人配送仍然处于试点阶段。但在分拣和配货环节,机器人的应用却早已有之。
例如,德马泰克公司在云仓内有全系列的解决方案,包括自动化立体云仓( AS / RS )、自动存储、穿梭车等多种智能设备。
京东公司则将无人分拣中心划分为不同区域,再通过智慧系统连接在一起,形成一个全自动化的解决方案。
云仓公司在云仓全流程上,从收货的无人叉车到搬运机器人有一整套智能解决方案。
2.智能配送系统的设计
机器人配送只是智能配送的一个表现形式,在智能配送升级过程中,企
业更应注重全流程、系统化的智能配送设计。
具体而言,智能配送系统的设计应当分为10个步骤。
(1)了解需求。企业要深人调查产品品质要求、设备效率要求、设备工作环境等要素。
(2)分析产品。企业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生产工艺、全方位尺寸、来料情况、注意事项以及设备使用地点的技术参数等。
(3)制定方案。包括讨论确定方案、实现功能模块、设备整体示意图、设备局部示意图、设备各机构简介、设备各部分动作说明、设备技术参数说明等内容。
(4)方案评审。包括设备可行性评估、设备成本评估、设备生产效率、评估、设备各部分结构可行性评估等。
(5)客户确认。包括方案报告制作、方案报告讲解、方案报告评审、设备方案确定。
(6)图纸设计。包括机构设计、机器装配图制作、确定执行部件、确定电控配件、设备 BOM 输出、说明书制作。
(7)图纸评审。包括机器结构是否合理、机器效率是否满足要求、机器造价成本是否合理、各机构操作及维护是否方便、各部件选用是否合理。
(8)加工管理。包括零件图纸吻合性、零件加工精度、零件加工工艺、零件参数检验确认、制作进度管理。
(9)组装调试。包括按图装配、考虑走线、组装验收点检、按产品工程调试、生产打样安排、试运营验收安排。
(10)正式运营。包括安装成品验收、设备外表整理、设备特殊标识、必要的防护措施、设备备件点检、操作说明等资料、人员培训。只有通过上述10个步骤的层层分析和推进,企业才能真正打造出适合自己的智能配送系统,进而实现建造智能工厂的目标。
“最后一公里”配送
根据相关数据显示,从山东寿光运输到北京的蔬菜,其物流成本中,干线运输费用平均为0.12元/千克;而在北京市内“最后一公里”,其运输费用却高达0.2元/千克,约是干线运输费用的1.7倍!
长期以来,“最后一公里”都是物流行业的一大痛点。事实上,近年来从业者对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布局也越来越频繁,无论是快递企业,还是便利店、快递柜,或是提供“跑腿”服务的城市配送,以及众包物流、外卖配送等,虽然各自的发展特点、发展模式不同,但其最终目的都是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难题。
“最后一公里”之所以如此重要,是因为其配送的货物主要以消费汝常生活必需品为主,如生鲜、药品等。与此同时,“最后一公里”也是吉消费者的关健环节,其效率高低、服务好坏,直接影响企业品牌形象。
在多态共生的当下,为了更好地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各类配送务模式也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,主要融合点就是“最后一公里”环节,
1.“最后一公里”配送融合
在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配送融合中,配送中心纷纷开始与社区店开展合作如天猫与全家便利店、社区服务站合作,亚马逊与全家便利店合作等。这模式下,商品被配送到各类社区店,再由店员送货上门或客户到店自提。
“最后一公里”配送融合的初级模式。该模式能够实
客户、实体店、服务站和配送中心的多方共赢。
仓储 配送 配送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实体店云仓 自有配送/外包车队 服务站
(1)客户便利与信息安全。
大多数客户工作日的白天都在工作,休息日也有可能外出游玩,这就守
救其接收快递的时间十分有限,形成代收需求。
《快递最后100米服务趋势报告》中的数据显示,约有64%的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愿意接受代收,44%的客户担心信息安全,代收渗透率已经超过7%。
代收模式已经被大部分客户认可,而该模式最大的痛点是传统的代收点
很少与配送中心正式合作,这又造成客户信息泄露的风险。
因此,配送中心与社区店建立合作的模式,能够让客户收件更便利,并
以正式合作的方式,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。
(2)店面盈利与客户引流。
对便利店或社区服务站而言,客户的工作时间是店面的空闲时间。增加代收服务,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店员的空闲时间,进行代收、整理或配送,为店面增加新的盈利手段。
另一方面,如果客户到店自提包裹,也是一种引流手段,将客户带到店面,能够推动店面的销售额增加。
(3)配送路线及成本优化。
对配送中心而言,将包裹直接送至社区店,配送人员则无须将每一单配送到户,也不用等到发现客户不在家时,又回收包裹重新配送。
基于这种融合模式,配送人员可以直接将包裹送至社区店,再由社区店配送人员电话询问客户是选择送货上门还是到店自提,从而优化配送路线及成本。
2.“最后一公里”配送场景
为了更好地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也为了从全流程提升物流效率、降低物流成本,物流配送产业的融合程度也逐渐加深,出现配送、仓储等环
节的融合,乃至全渠道融合。
对“最后一公里”的解决方案而言,其内容主要包括出货方、配送方式、门店3个环节。聚焦这3个环节的效率提升,企业可以根据出货节点,对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配送场景进行细分。
(1)云仓出货。
在云仓出货的配送场景下,商品的配送方可能是快递或车队,门店也可能分为社区门店或一级门店。因此,云仓出货的配送路线主要分为7类。
由快递直接送货上门。
由快递送至社区门店,再由社区门店送货上门。 由快递送至社区门店,再由客户到店自提。
由车队送至一级门店,再由一级门店送货上门。
由车队送至一级门店,再由客户到店自提。
自由车队送至一级门店,一级门店再将订单分拨至社区门店,由社区门店送货上门。
由车队送至一级门店,一级门店再将订单分拨至社区门店,由客户到的
(2)门店出货。
门店出货的配送路线更加简单。当企业收到客户订单时,企业直接将订单需求发往距离客户最近的门店,核对门店库存情况后,即可进行配送。
门店出货的配送路线只有两类。
①门店出货,直接送货上门。
②门店出货,客户到店自提。
仓储、物流配送行业的不断融合,为“最后一公里”配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。在这一过程中,随着参与者的增多,谁能找到最优的配送路线、建立最强的合作关系,谁就能真正成为末端竞争的赢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