库存需求预测
库存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,必然需要准确的库存需求预测,而这就胬八开数据的采集和信息的分析。此时,如果信息出现变异,那库存控制管理决策结果同样无法做到精准。
因此,在进行库存需求预测时,企业必须妥善处理供应链的牛鞭效以弱化其负面影响。整体而言,准确地进行库存需求预测需要掌握6种方法。
1.订货分级管理
当企业想要满足销售商的所有订货需求时,其需求预测修正造成的信息变异必将进一步放大,由此导致库存需求差异变大。
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,客户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等同,正如“二八法则”说明的那样,20%的客户贡献了80%的销量。
因此,在解决牛鞭效应时,企业要对客户进行分类,如一般销售商、重要销售商、关键销售商等。在此基础上,企业可对客户的订货实行分级管理。
(1)对一般销售商的订货采取“满足”管理。
(2)对重要销售商的订货采取“充分”管理。
(3)对关键销售商的订货采取“完美”管理。
(4)当货物短缺时,优先满足关键销售商的需求。
(5)定期对销售商进行查,在合适时机剔除不合格的销售商。
2.合理分担库存责任
造成牛鞭效应不断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库存责任失衡,库存积压风险几乎都由制造商和供应商承担,因而销售商敢于人为夸大需求信息。因此,供应链应当加强出入库管理,各企业合理分担库存责任,促使下游企业向上游供应商提供真实的需求信息。
基于相同的原始需求资料,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也得以协同合作,制订相匹配的供需计划。此时,联合库存管理策略也成为解决牛鞭效应的重要方法。在库存责任失衡的状态下,即使销售商存在库存积压的问题,由于销售商无须支付预付款,因此不用承担资金周转压力,大库存反而能够发挥融资作用,提高销售商的资本收益率。而其代价则是供应商的库存风险异常加大。因此,供应链应当平衡销售商与供应商的责任,遵循风险分担的原则,在供应商与销售商之间建立合理的分担机制,尤其是在库存成本、运输成本及竞争性库存损失等方面,从而实现成本、风险与效益平衡。
3.缩短订货提前期
一般而言,订货提前期越短,需求信息就越准确。
例如,根据沃尔玛的调查,当订货提前期为26周时,需求预测误差为40%;当订货提前期为16周时,需求预测误差为20%;当销售商按照当前需求实时订货时,需求预测误差仅为10%。
因此,供应商应当鼓励销售商缩短订货提前期,采取小批量、多频次的实需型订货方式,以减小需求预测的误差。尤其是在当下,借助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,销售商完全可以及时将需求信息分享给供应商。
4.规避短缺博弈
在短缺博弈中,销售商为了获取更多的供应,倾向于夸大需求信息,世而加剧牛鞭效应。为了规避短缺博弈,供应商应当更改供应策略,以销售网的历史订购数据为基础进限额供应,而非以订购量作为供应标准。
例如,假设市场总供应量是需求量的50%,如果销售商同期平均销售量为1000件,历史最高销量为1200件,那供应商就应当根据销售商的等级计算供应限额,如一般供应商500件,重要供应商550件,关键供应商600件。
5.合理修正需求信息
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需求预测修正的夸大,是导致牛鞭效应的重要原因。因此,供应商在进行需求预测修正时,忌一味地以订货量为基础进行放大,而应当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前环境进行合理分析,从而真正发挥需求预测修正的效用。
与此同时,联合库存、联合运输和多批次发货等形式,也有助于供应商在控制成本的同时,满足销售商的需求。
6.缩短回款期限
牛鞭效应的一个重要的负面影响,就是供应商的库存积压,以及随之而来的资金压力。对此,缩短回款期限是消除牛鞭效应负面影响的有效方法。
回款期限一般是供应链合作谈判的重要内容。具体而言,在合作谈判中,供应商一方面可以适当缩短回款期限,如定为1周或10天;另一方面可以出台价格优惠政策,鼓励销售商积极回款。
在供应链的放大效应下,需求信息变异加速放大以及由此造成的短缺博弈或短期行为,都会损害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利益。因此,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应当协同合作,借助现代信息技术,高效地整合供应链管理系统,并采用合适的分销与库存管理方法,以消除牛鞭效应的负面影响,做出准确的库存需求预测。